深夜书屋 - 耽美小说 - 都市风水店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62

分卷阅读62

    风。和李前锋的傲慢相比,姜砚怼的没有丝毫烟火气。

李前锋神色难堪。

太过张狂了!

“姜大师,我们要不要去后山看看?”孙志国看出两人的争锋相对,连忙出来打圆场。姜砚是他请的,话里话外间,孙志国也偏向姜砚。

“李道长已经找出了风水症结。就是院子里的柳树,只用重新栽一棵,打上找招财符就行。”

话题扯到正事,孙涛忙说。他算看出来了,姜砚是孙志国请的风水师。但无论名气还是资历,李前锋都在那摆着。至于姜砚……他实在忘不了姜砚穿着校服,国旗下的演讲啊。

正文第34章第三十四章

“招财符?孙宅本就主火,催旺。要是再打上招财符,阴阳失和,这就是主凶了。”

孙涛说完,姜砚狐疑的看向李前锋。自从升级到初级风水师,他对风水格局自有一套理论。孙宅确实主旺,但现在阴阳失和,无法继续催运。无广告

“九紫右弼星属火,孙宅处火位。杨柳主水,一火一水,一阴一阳。现在阴水断裂,只能用招财符解!”

李前锋脸色难堪。他虽然唯利是图,但道学网排行2765,该有的风水水平还是有的。现在自己用招财符解势,姜砚却说主凶,这明明白白的砸招牌啊。在他看来,这就是姜砚故意的!

孙志国和孙涛看向两人。姜砚和李前锋之间的专业术语太多,他们现在还没缓过劲。

就在这沉默中,姜砚径直走向庭院。

此时庭院中央的水池已经抽干。杨柳歪歪斜斜的倒在地上。姜砚在树前繁琐行走,接着从怀中掏出一张符篆,贴于杨柳枝干上。

符篆无火自燃。

“主凶,大火格局。别说招财符,现在辟邪符也用不了。”

姜砚掸了掸树上的灰烬。这张符篆是他用寻常朱砂制作。皮厚耐cao,现在连辟邪符都一碰既燃,可见杨柳的火旺程度。

姜砚从贴上辟邪符到着火不过两三秒的时间,众人只感觉一道火光闪过,整个过程就像变戏法。

“没用打火机吧……”吴越愣了一下,这看的比李前锋的凉爽轻风还厉害。

“阴水断裂,难道症结不在杨柳?”

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姜砚脚步杂然无序,但每一步都踩在八卦阵眼。李前锋会符篆制作,只是十符九不灵。他的符篆业内价一千到三千。

刚才二十万绝对是狮子大开口。

道家符篆众多,每一符篆也都分个三六九等。其中辟邪符和改运符是最难制作。

据李前峰所知,就连道学网榜一也制作不出辟邪符。

“姜大师,老宅风水该怎么改?”

李前锋有些愣神,这边,孙志国紧张问道。他之前称过姜大师,但这一次无比走心。

“只需将宅院四周洒上糯米,松子。门前摆上两个石狮。方位朝南。不过这一次改了,恐怕还有下次。”姜砚沉着声道。

“什么意思?”孙志国一愣。什么叫还有下次?

“这是人为改动。”

姜砚没有藏着掖着。他刚才检查过,孙家风水更改共涉及五方面。1,祖坟塌陷。2,杨柳树连根拔倒。3,祠堂灵牌明显改动。4,杨柳和池塘生成霉运带煞位。5,前厅摆着七块青石,聚煞阵。

这又是霉运带煞,又是聚煞。要是一两个还好说,这么多聚集在一起,明显是故意为之。

“阵法从两个月前生成。”

姜砚继续开口。这是三聚霉运阵,不会对屋主性命产生影响,但会霉运不断,破财破运,是一个十分阴险的阵法。

“两个月前?”孙志国疑惑。

“谢谢姜大师。”三秒后,孙志国深深鞠躬。两个月前有矛盾,又知道祖宅方位……他想起了一人。

孙志国脸色难看。

孙涛几人摸不着头脑,接着转向李前锋。

“糯米,松子。这是属木,去霉。前厅里聚煞阵,我怎么没看出来……”此时李前锋神色严肃,嘴里振振有词。

众人:……这剧本不对啊。

刚才两人争锋相对,按照套路,李前锋不应该冷讽互怼?

“姜大师。”疑惑间,只见李前锋上前一步。

众人屏住呼吸。

“请问霉运带煞怎么生成?”

李前锋深度鞠躬。

李前锋爱财,偶尔骗财,但对真材实料者是十分佩服。姜砚寥寥数语,就将他之前的推测推翻。而且论述基本正确……

李前锋的鞠躬太突然,不仅是孙涛等人,就连姜砚也愣了一下。

“池塘处本位,柳树偏和……”思索后,姜砚开口。这些都是的基本功。

“本位,偏和……”李前锋喃喃自语。仿佛通窍了一样。

孙涛和吴越几人反应过来,李前锋这是开口服输的样子啊。

吴越等人看向姜砚的目光更加怀疑。

中午十一点,孙涛买回糯米,松子。石狮已经电话订购,预计下周送来。

姜砚将糯米松子检查了一下,接着按照五行八卦分布。在糯米全撒的那一刻,众人感觉清风拂面。此时不仅孙涛父子,就连吴越等人也是心头凉爽。就像多年郁结瞬间打开了一样。

“姜……姜大师,中午吃点酒?”

“哈哈,老同学了。大家一起聚聚!”

一切cao作完毕,众人转向姜砚。他们不信风水,但经过这一上午的冲击,不得不信。

“姜大师今天有事,改天了!”吴越五人太过热情,孙志国摆了摆手。这些兔崽子净添乱!

“姜大师?”孙志国说完,对姜砚做了一个‘请’的动作。孙宅事情处理完,他们也该回兰台了。

一行人离开。

姜砚刚走出两步,神色微顿。此时他们站在孙宅前厅,其右侧是一副山水画像。

姜砚的目光不在画像,而是下方的砚台上。姜砚走了过去,这是一个巴掌大小的青石砚台,上面有些墨迹,从三寸厚的黏灰来看,至少有一百年历史。

“这是光绪年间的青砚,不值钱。”孙志国走了过来。这是当年嘉兴批量生产的砚台,虽说古董,但撑死卖个万八